专科专家

徐雯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您的位置: 首页 患者版专科专家名中医工作室徐雯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特色案例详细

泻白散异病同治

发布时间:2020-10-21 11:11:39    本文出处:徐雯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1、泻白散治疗鼻衄案

病案举例:

林某某,男,32个月。201576日初诊。

初诊:主诉:反复流鼻血2个月。近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流鼻血,血色鲜红,量多,每于夜间出现,反复发作,纳一般,大便干结,烦躁,夜睡不宁,舌红苔白,指纹紫在风关,曾往耳鼻喉科检查未发现异常。四诊合参,诊断为鼻衄,证属肺经郁热。治以清肺泻热、凉血止血,方用泻白散加味。处方:桑白皮10克、地骨皮6克、小环钗6克、夏枯草10克、丹皮6克、白茅根10克、藕节10克、灯芯草4扎,川牛膝10克、山楂10克、白芍10克、甘草3克。4剂。每日1剂。

二诊:服药期间患儿仅流鼻血1次,量稍减,大便已解,夜寐转安,药已奏效,继守前方,去白芍,加入仙鹤草10克。

三诊:服药3剂后患儿鼻血之症已解,守本法加入健脾养阴之品以扶其正。

随诊半年无复发。

按:鼻出血是儿科的常见病,属中医“鼻衄”之范畴,多与肺、肝、脾三脏有关,肺主鼻,开窍于鼻,今肺郁生热,肺气壅塞,气机不畅,迫热于鼻,而成鼻衄;小儿肝常有余,肺热移热于肝,肝旺扰及心神,则烦躁、夜睡不宁;肺热下移大肠,则大便干结。治以泻白散加味,泻白散药少而精,配伍主次明确,且选药柔润,力避苦寒,泻肺顾虚,泻肺护胃,用之有泻肺清热之功,而无苦寒碍胃之虞,方中泻白散清泻肺中郁热,小环钗助清内热,夏枯草、白芍清肝柔肝,灯芯草、川牛膝引火下行,丹皮、白茅根、藕节凉血止血,山楂、白芍有酸收止血之效。全方共奏清热凉血止血之功,药证相符,故获良效。二诊时患儿鼻衄已减,减白芍,入仙鹤草加强收敛止血之力。

2、泻白散治疗便秘案

病案举例:

冯某某,男,3岁。201576日就诊。

初诊:主诉:反复大便干结1年余。患儿于1年多前因发热、咳嗽愈后始大便干结难解,甚者肛裂出血,大便34日一行,常需使用开塞露后方能解便,无呕吐,纳差,腹胀无痛,烦躁不安,眠欠安,舌红、苔白厚,指纹紫滞在风关。诊断为便秘,证属湿热内蕴。治以清肺泻热、利湿通便,方以泻白散加减。处方:桑白皮6克、地骨皮3克、枳壳6克、冬瓜仁6克、瓜蒌仁6克、牛膝6克、莱菔子6克、厚朴3克、谷芽6克、柿蒂6克、甘草3克。3剂。每日1剂。

二诊:服药后患儿解大便一次,量多,便干,腹胀、烦躁已减,纳稍增,舌苔转薄。药已奏效,继用上方,减冬瓜仁、厚朴等利湿之品,加用莲子6克、火麻仁6克,4剂。

三诊:患儿大便已能自解,2日一行,便软成形,余证悉解。守前方再进7剂以巩固疗效。

按:《素问·辨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便秘多与饮食不节有关,但本例发于热病、咳嗽之后,当责之肺热内郁,余邪未尽。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下移大肠,热蕴生湿,湿热互结,肠之输化失职,不能升清降浊,而致便秘;湿热内郁,阻碍气机,则腹胀;湿热内扰心神,则烦躁不安、眠欠安。遵循岭南名医郭梅峰老师“见燥实里证可下,慢投硝黄之峻,但下瓜仁、南杏”之经验,治以泻白散清肺热,宣肺肃降,提壶开盖,启上达下;冬瓜仁、蒌仁、火麻仁利湿,润肠通便;枳壳、厚朴行气燥湿;牛膝引火下行;柿蒂降气通便,调畅大肠气机;莱菔子、谷芽消食导滞;甘草调和诸药。疾病恢复期,患儿舌苔转薄,湿邪已去,故去冬瓜仁、厚朴,加入莲子以补脾益肺扶其正。

3、泻白散治疗痤疮案

病案举例:

彭某,女,11岁。2014123日初诊。

主诉:面部反复痤疮半年余。患儿无明显诱因于半年前始面部痤疮,反复发作,每于月经前加剧,部分遗留色素沉着,烦躁,胃纳可,大便干,睡时多梦,曾往外院就诊,予以外用药膏和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中药内服,终未奏效,转诊于本院。查体见面部痤疮密集,色红,部分成脓,舌红苔薄,脉细弦。诊断为痤疮,证属肺热内郁。治以清泻肺热、疏肝解郁,予泻白散合四逆散加减。处方: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防风10克、柴胡6克、赤芍10克、枳壳10克、地肤子10克、牛膝10克、皂角刺10克、素馨花10克、甘草3克。4剂,每日1剂,药渣再煎取汁外敷面部患处。

二诊:服药4剂后患儿面部无新发皮疹,烦躁、大便干、多梦等症状改善,效不更方,守前方继服7剂,服法同前。

三诊:患儿面部痤疮基本消退,诸症消失。守上方去皂角刺,加入山楂10克,每周服用2剂,以巩固疗效。

服药1个月后自行停药,面部痤疮已愈。

按:痤疮属中医“肺风粉刺”范畴,多因肺热血热或热毒壅盛所致,故治疗多用清热解毒凉血之品。殊不知小儿之体质与成人有异,年长儿处于发育前期或发育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其生理特点,“阳有余便是火”,学习压力、睡眠不足、经期来临等常致肝气不疏,郁而化热,更致肺火深伏,肺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发于肌肤而成痤疮,下移大肠则大便干结,内扰心神则睡时多梦。因此,肺热内郁、肺阴不足、肝郁气结是本病的病理基础。以泻白散合四逆散治疗,加入素馨花以加强疏肝解郁之功,牛膝引火下行,地肤子袪风利湿,皂角刺取其辛窜排脓之力,诸药共奏清泻肺热、疏肝解郁之功效,药证相符可奏良效。三诊时患儿痤疮基本消退,故去皂角刺以减辛窜之力,入山楂增加其行气散瘀之力,以巩固疗效。

4、泻白散治疗久咳案

病案举例:

何某,男,2岁半。201648日初诊。

初诊:主诉:咳嗽半月。患儿于半月前始咳嗽,经多家医院治疗后咳嗽未愈,咳频痰多,咳甚呕吐痰涎,无流涕,无发热,纳差,二便调,舌红苔白,指纹紫在风关。外院查胸片示:右下肺肺炎。中医诊断为咳嗽,证属痰热郁肺。治以清热宣肺、化痰止咳,方以泻白散加减。处方:桑白皮6克、地骨皮3克、蝉蜕3克、守宫1条、法半夏6克、苦杏仁6克、浙贝母6克、款冬花6克、紫菀6克、苏子3克、细辛1.5克、甘草3克。每日1剂。

二诊:服药3剂,患儿咳嗽明显减轻,痰减少,呕吐消失,纳仍差。药已奏效,继守前法,易蝉蜕为环钗石斛3克以加强清退余热之力,加入茯苓6克以健脾利湿,7剂。

三诊:患儿咳嗽止,痰涎消,继以健脾之剂扶正善后。

按:中医认为,肺为华盖,主气司呼吸,若六淫外犯,五脏之中肺当先受之。肺失宣肃,肺气郁闭不宣,其气上逆而发为咳嗽;肺热灼津成痰,壅阻气道,则痰多为患。《景岳全书》云:“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夹痰,亦当兼清以润之。”治宜滋养肺阴、清金化痰,方用泻白散加味。方中加入苏子、细辛以降气止咳;守宫以搜络袪痰,化解肺中之顽痰。虫类药性灵动迅速,为植物药所不及,正如唐容川《本草问答》所云:“动物之攻剔,尤于植物,以其动之本性能行而又具有攻性。”这类药物虽有毒性,但其性迅猛刚烈,长于走窜,搜风疏邪,解痉攻克邪毒,对于顽痰内蕴具有良好的效果。二诊时咳嗽减,痰少、纳差,故去蝉蜕以减疏风发汗之力,加入小环钗以清退余热,茯苓健脾利湿,以固生痰之源,使痰湿得以化解。

5、泻白散治疗麦粒肿案

病案举例:

陈某某,男,35个月。201539日初诊。

初诊:主诉:左下眼睑肿痛4天。可见小疖肿,有痒感,眵多,轻咳,有痰,无发热,纳一般,大便干,舌红、苔白,脉滑。曾往眼科就诊,医生建议切开排脓,家长拒绝手术治疗改往儿科就诊。诊断为麦粒肿,证属风热上犯、肺脾客热。治以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方用泻白散合五味消毒饮化裁。处方:桑白皮10克、地骨皮6克、蝉衣6克、银花10克、菊花10克、蒲公英10克、赤芍10克、皂角刺10克、知母10克、川牛膝10克、甘草3克。4剂。每日1剂,药渣再煎取汁外敷左眼。

二诊:左下眼睑肿痛减轻,小疖肿变小,眵减,大便已解。药已奏效,继守前方,再进4剂。

三诊:左下眼睑肿痛及小疖肿消退,诸证已解而告愈。

按:麦粒肿属中医学“针眼”范畴,《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针眼候》云:“此由热气客在眦间,热搏于津液所成。”本案因外感风热上犯胞睑,加之嗜食辛辣,肺脾积热,循经上攻胞睑,导致气血瘀滞,腐败为脓所致。治以泻白散清泻肺中郁热;银花、菊花、公英清热解毒;蝉衣疏散风热;知母清脾胃之火;川牛膝引火下行,通利大便;赤芍活血祛瘀;皂角刺消肿排脓;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合,共奏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之功效。中医外治疗法是中医的独特疗法之一,可通过皮肤、黏膜对药物的吸收作用而发挥疗效,本案以药渣再煎取汁外敷患眼,使药力直达病所,加强其解毒排脓消肿之作用,内外合治共奏良效。

6、泻白散治疗五心烦热案

病案举例:

陈某某,男,34月,201776日就诊。

主诉:五心烦热五天。患儿一周前始发热,经治疗二天后热退,

少许流涕、咳嗽,有痰,手足心热,烦躁,纳差,大便干结,眠欠安,舌红苔少,指纹风关。诊断:“五心烦热”,证属余热未尽,阴虚内热。治以清肺透热,清肝理脾为原则。处方:桑白皮6克、地骨皮3克、小环钗3克、夏枯草6克、丹皮6克、银柴胡6克、知母6克、灯芯草4扎、北杏6克、山楂6克、白芍6克、甘草3克,每日1剂。

二诊:服药3剂后,患者手足心热减,烦躁消失,咳嗽减轻,纳增,二便调,眠转安,舌红苔白,指纹紫在风关。效不更方,守上方,去丹皮、知母,易莲子、谷芽各6克,以强健脾之力善其后。

三诊:诸证已消,纳佳、眠安。继以四君子汤调之。

按:五心烦热是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多由阴虚火旺、心血不足,或病后虚热不清及火热内郁所致。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将内伤与外感作出区别。其在“辨手心手背”中指出,外感之病,寒热齐作,伴见手背热,手心不热,为邪在表的一个见证。内伤之病,寒热间作,每见手心热,手背不热,为热伤元气的一个见证。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可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火郁而宜升发者,用火郁汤加减。

本病在小儿多见于外感热病之后,小儿“稚阴未长”,“肺常不足”,外感风热或素体热盛,失治、误治,损伤肺阴,肺失濡润,常致久咳不已,手足心热。又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肺移热于肝,则烦躁不安、夜睡不宁;脾失健运,饮食不节,致胃阳被郁,不得泄越,则五心烦热。治宜清肺透热,清肝理脾,以泻白散清肺透热,加入小环钗、银柴胡、知母清退内热,夏枯草、白芍清肝柔肝,灯芯草引火下行,以退虚热,山楂消食导滞,与甘草相合酸甘化阴,以防阴津受损,诸药共奏清透虚热,柔肝理脾之功,能有效治疗小儿五心烦热之证。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泻白散异病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