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市中医

院史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前世今生

这一切,就要从广州警察医院开始说起……

2020年的春天,广州市中医医院正式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医院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历经80余载的峥嵘岁月,当中经历了数次更名,构成了医院发展的历史脉络。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前世今生,而这一切,就要从广州警察医院开始说起……

前身:广州警察医院

现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


广州警察医院(1929年6月至1949年11月)

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广州市开始大力改善警察的福利待遇,修建警察坟场、组织消费合作社,鉴于缺乏专门的警察医院,警察就医不便的状况,于是将位于西瓜园原来的警察同乐会改为警察医院。

资料显示,西瓜园的警察医院开辟了4个病区,设有病床160张。设施也比较齐备,拥有手术室、X光镜室、检验室、牙科室,还开办了一所附属的护士学校。

广州市公安医院(1949年12月至1955年12月)

新中国成立后,警察医院搬迁到西关珠玑街16号。1949年10月17日,警察医院由新中国人民政府接管,同年12月26日更名为广州市公安医院。

医院属部队编制,主要职能是为公安厅、公安总队、广州市公安系统干警的医疗保健服务。根据接管留用的原则,原警察医院院长继续担任院长,广州市公安局派陈华玉同志任医院政委兼院长,到医院开展工作。此时,医院仍属行业内医院,业务技术仍是西医。


广州市第三人民医院(1956年1月至1960年9月)

1956年,医院移交市卫生局管理,改名广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医院接管了沙面万国诊所及惠爱诊所,改为沙面门诊部和惠爱门诊部;合并沙面红十字会第一分诊所,将该诊所改为中医门诊并设中药房;恢复了1952年停诊的妇产科,并从市一人民医院调拨30张病床、相关专业设备及人员充实该科。至此,医院完成了中西兼俱的综合性医院的性质转变,并面向市民开放门诊及留医。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推行公私合营,广州市原来从事个体经营的有名中医师多数进入我院工作,使中医科一跃成为医院最强项。

1958年,医院因收治为抢救国家财产严重烧伤的救火英雄向秀丽而广为人知。

广州市中医医院(1960年10月至1969年1月)

1960年10月,在全国深入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的形势下,上级决定,将中医药基础较好、已做出一定成绩的广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发展为综合性中医院,定位为以中医中药防治疾病为主、“医、教、研”相结合。10月16日,广州市人民委员会下发文件,广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正式更名为广州市中医医院。

1962年5月3日,广州市中医中药研究所成立,所址就在广州市中医医院内。


广州市第三人民医院(1969年2月至1973年3月)

1969至1973年,医院复用广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之名。

广州市中医医院(1973年4月至2020年1月)

1973年再次复名广州市中医医院。

1986年,医院拟在原址兴建十六层综合医疗大楼。1990年5月,人们期盼已久的、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的医疗大楼正式投入使用,病床由原来的278张增至400张,门诊量由1700人次增加至2500—3000人次,看病难、住院难得到了有效缓解。

1985年至1990年间,先后有6批美国美洲中医学院留学生到医院临床实习,美国、意大利、联邦德国、丹麦、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医务人员也到院进修,增进了对外交流。

1995年,医院通过了“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评审,1996年1月31日,“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挂牌,同年还获得“广州市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广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1997年,广东省卫生厅、省高等教育厅、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教学医院;

2004年医院正式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硕士生导师开始独立培养硕士研究生。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医院紧急受命,选派李少玲、崔淑曼、高恒3名护士,钟敏强、何裕谦2名司机以及一部救护车作为第一批广东省救援医疗队奔赴四川灾区;其后又派出针灸科主治医师吴涓、康复治疗师范江华参加广东省康复医疗队赴四川为伤员进行治疗。5月29日,医院接到首批四川伤员赴粤治疗任务,共接收伤员13名,其中特重病人1名,经过医护人员悉心治疗,伤员全部康复出院,无一例死亡或截肢,出色的完成了治疗任务。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2020年1月----)

根据《中共广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市惠爱医院、市中医医院更名的批复》(穗编字〔2020〕4号)文件精神,医院第一名称变更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